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碰瓷教材不可取!如此挑刺儿,不是排毒而是造毒!

时间:03-14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335

碰瓷教材不可取!如此挑刺儿,不是排毒而是造毒!

自从毒教材事件发生之后,挑教材的毛病,就成了自媒体流量的密码之一。当然了,如果指出的确实是病乃至毒,这个流量不仅得之无愧,而且值得表扬。然而现实中,更多的却是吹毛求疵,无中生有。今天连看了一个人的三个视频,都是挑教材毛病的。这位视频博主号称“明师说”,然而对于这三篇教材的挑毛病,却实在是自以为是地鸡蛋里挑骨头,本来没问题,他硬说有问题,真是可笑。这位“明师”批评的三篇课文,分别是《吃水不忘挖井人》《植物妈妈有办法》《日月潭》,都是一年级的。这位“明师”是怎么吹毛求疵8呢?下面就来逐一分析,请各位评判一下。第一篇《吃水不忘挖井人》先出示一下课文:“明师”说:这篇文章是1951年写的,而“村子里没有水井”,是指毛主席当年在那儿住之前,第二自然段开头没有“那时”这个词衔接第一自然段,就容易让人产生误会,认为是写文章的时候。写到这里我先做个调查,各位读者,上图课文,您只读一二两个自然段,会把“村子里没有水井”理解成是毛主席住过之后的情况吗?说实话,我是绝对不会这样理解的,而且我相信小学生也不会。加上“那时”当然说得通,但是去掉也没问题。可有可无的情况下,当然去掉为佳,因为文贵简练。而更重要的是,去掉“那时”,可消除讲述语气与遥远之感,仿佛电影特写,直接将镜头推到跟前。这篇短小的课文,重点无疑就在第二自然段,要让学生对毛主席带领战士与乡亲们挖井产生深刻印象。那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?用电影特写手法,把历史时空搬到学生面前,而不是向学生讲述。看上图,“明师”为了证明应该加上“那时”二字,找出了好几个例子,可是他不明白一点,那就是,他所举的例子,都是在同一个自然段,很紧凑,不用“那时”连接是不通顺的。而且最后一个例子其实也不合适。其实,《吃水不忘挖井人》这篇课文,如果把一二自然段合起来,不用“那时”连接,也不行。但是独立之后,用不用就都可以了,因为独立之后,就可以产生时空转换的效果。第二篇《植物妈妈有办法》先出示一下课文:“明师”说:这是科普文,概念不能出错,第一节说“植物旅行”,后面却写种子、果实旅行,蒲公英的种子、苍耳的果实、豌豆粒子,这都不是植物,只能说是植物一部分,而且这也不能说是植物的孩子,因为孩子应该和妈妈一样,比如豌豆苗是孩子,豌豆粒子不能说是孩子,种子得长成小苗苗,才能叫植物的孩子。可是,豌豆粒子、蒲公英种子不是植物,那么,树叶子是不是植物?树根是不是植物?树枝树干是不是植物?冬天树叶落完了,还是不是植物?做成家具的木板是不是植物?这都怎么说呢?还有,胎儿是不是妈妈的孩子?其实,从种子到幼苗,到长大,到枯萎,到死去,都是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,都可以叫植物。再者,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科普文,但是科普文不一定都是非常严肃、严谨的,也可以用童话、拟人等方式的,本文其实就是用了拟人手法,带有点童话的色彩,生动有趣,一年级学生能看懂,也感兴趣,非要搞得那么严肃严谨,学生就不感兴趣了,更看不懂了。“明师”还说,第一节里“牛马有脚,鸟有翅膀”错了,因为鸟也有脚,而且有的鸟翅膀不能飞,就是靠脚跑的。你看看,这是不是钻牛角尖?是不是把语文课整成了生物课?如此说来,“树林是小鸟的家”这句话也不对,有的鸟还生活在荒漠、草原上呢。第三篇《日月潭》先出示一下课文:右边是原文,左边是“明师”改后的“杰作”,他认为原文太“垃圾”了,有小学文化就能改出一大堆错误。标红的地方,就是改动之处。第一自然段修改理由如下:第二自然段修改理由如下:第四自然段修改理由如下:对此,我想说两点:第一,任何一篇课文,都可以进行修改而且改后也是通顺的;第二,原文没有问题。日月潭名为“潭”,实为湖,所以说名字时称“潭”,不说名字时称湖,这是没问题的,不说名字时称“潭”反倒给人一种不大的感觉。“明师”说日月潭的美景就包括了周围的建筑,所以要把“周围的建筑”删除,这是非常荒谬的。这位“明师”的这种无中生有,鸡蛋里挑骨头,误导了很多人,其中有一个说,这是从文字上下手“投毒”了。真是可笑,就算这些有问题,不过是一些小毛病,和“毒教材”毫不相干,况且这也根本没问题呢?“明师”不明,像这样的挑刺儿,不是排毒,而是造毒,误导公众产生不满情绪!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