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“有钱人家孩子不卷学习”热帖背后普通家庭的教育出路在哪里?

时间:02-16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52

“有钱人家孩子不卷学习”热帖背后普通家庭的教育出路在哪里?

比起“命好”,人生还有很多机会。作者:芒来小姐,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,公众号:“芒来小姐”(ID:ydsakyml)。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,请记得要把我们“设为星标”哦!春节期间,有个帖子火了。虽然只是个段子,但评论区都在感叹“信息差”、“金钱差”。普通人家的孩子熬夜写作业、学习到凌晨、把高考视为人生头等大事; 有钱人家孩子一年花几十万读国际学校,从幼儿园到高中,再花百万去留学,上名校。还真是让人有点沮丧。难怪有人感叹:“你拼尽全力争取的目标,可能还不到别人的起点。”这个世界有太多不公平。就像《飞驰人生1》中,富二代赛车手林臻东访谈时说的一句话:如果你想要公平,就来参加体育比赛。如果你想要绝对的公平,就不要来参加体育比赛。比起林臻东含着金钥匙的出身,中年危机的张弛因为怀有对赛车的热爱,在极有限的条件下屡创奇迹,证明普通人家的孩子虽然没有某些优势,可成长中不断克服各种高压,给了他们另一种优势。这些优势,或许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真正需要发展的人生助力——“向上走”,普通人家孩子的推进器“如果你面对比你优秀的人,你感到自惭形秽、焦虑不安,这份自卑对你未来的发展是有好处的,甚至可以拔高你的人生。”阿德勒心理学体系学习会上,一位心理学老师提出一个有点奇异的观点,令人意外的是,台下很多同学都特别有共鸣。他们纷纷讲出自己的故事:有人父母开修理厂,初中时厂里发生事故,赔了一百多万,一夜掏空家底。父母原本打算送孩子留学,现在掏不出钱,只能让孩子自己去闯。 孩子知道家里没钱后,突然“长大”发狠劲读书,成绩提高一百多分,考上二本。毕业后进了汽车行业,拼命做到地区总监,如今年入百万。有人父母都是农村的,孩子穿着妈妈纳的千层底上大学,勤工俭学挣学费,毕业后当了几年学徒,自己开公司,为了结交更高水平的人不断考证、考研。 这两年经济形势不好,好在他一向勤俭节约,光去年就存了50万。他想用这笔钱去韩国读博士,最近母校还邀请他回校演讲。每天练画画,练出肌腱炎,费尽苦心考上央美,毕业几年开了自己的工作室。如今已经是捧回好几座奖杯的国内知名画师,年收入也有6、70万。听完这些人的故事,我发现一个共性: 大家都曾有很深的自卑包袱,长期焦虑不安、紧张胆怯,直到现在都还觉得“我比别人差”,所以才来学习心理学疗愈自己。但这个自卑包袱就像土壤,为他们内心培育了一份强大的念想:“向上走”。这份念想似乎独属于普通人家的孩子。就我认识的人中,看不到家庭优渥、人生顺遂、被父母保护得很好的孩子,表现出强烈“向上走”的欲望。或许是因为,人生顺遂的孩子太爱惜自己的羽毛,而努力奋进、深挖潜能的过程是很“痛”的,心理承受能力低的人很难熬过去。一位同学描述这个过程:“什么都要从头开始学。踏出舒适圈后,每天都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,心跟针扎一样,就像把自己打碎了扔进火里融化,再重新塑造一遍。”自卑催生出的强烈“向上走”愿望,比深挖潜能的痛苦还要强烈。而人有一种共性:当我们体验过一种强烈的刺激,并成功承受下来后,这种刺激就会变成一种防御模式,反过来帮助我们防御其他刺激。所以,“向上走”的愿望越强烈,越不在乎自己是否遍体鳞伤。经过脚踏实地积累沉淀,一旦遇上好的机会,就会表现出自己脱颖而出的一面。为什么有的孩子强烈渴望“向上走”?心理学家马斯洛,将“向上走”归纳为人类最本质的需求之一:自我实现。每个人都想要自我实现,它时常会从我们的“白日梦”里闪过:小孩梦想当超人,中年人渴望一夜暴富,老年人幻想子孙满堂…… 这些“想 想就很过瘾”的场景,其实都是自我实现愿望的延展。但为什么有的人只能停留在“白日梦”层面,很难行动起来产生好结果;而有的人可以雷厉风行、一往无前、美梦成真?这是因为,体验层面的“向上走”,和认知层面的“向上走”,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动力。稻盛和夫《六项精进》这本书里,提出了一个人贯彻梦想、经营幸福的六个技能。如果你仔细感受,会发现这六个技能大多都是体验层面的。比如第一项:付出努力认真工作。稻盛和夫认为这一条最重要,但这种重视不是认知层面的产物,而是他努力工作时,总会想起小时候看着舅舅一身臭汗地干活,却一脸满足的样子。稻盛和夫也成长于普通家庭,童年并不美妙,但这个场景深深地刻进他的脑海里,让他体验到“埋头苦干能带来丰硕成果”的美妙感受。正因为稻盛和夫的童年美妙的体验很匮乏,并非“要什么有什么”,所以舅舅带给他的美妙感受就很珍贵。就像饿肚子的人吃一碗稀饭都觉得美味一样。成长过程中,他总是会对这种美妙体验感到“饥饿”,竭尽全力去追求创造、再次品尝。这就是体验层面的“向上走”,它让孩子感受到“我在变好”。而对一个有自卑包袱的孩子来说,“我在变好”的感受太宝贵了,可以驱散自卑带来的痛苦和焦虑,所以这些孩子会非常积极地行动起来。因此,很多体验过“向上走”有多美妙的孩子,会把“吃苦”当成一种幸福体验,自律性、主动性、抗压力和心理承受力都远超同龄人。而认知层面的“向上走”,是大脑认可某个道理是对的,但内在完全体验不到这个道理有多美妙。我的一位青少年来访者,他有一句口头禅“我应该”:我应该能考到一百分的;我应该能把这件事做好;我应该可以把这道题解出来……有一次我问他:“你总爱说你该不该做,那你到底想不想做呢?”他愣了一下:“我不知道。”我发现,这个孩子才16岁就满口大道理,头脑和口才都很好,可只要一探索内心的感受就卡壳了。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、想做什么,觉得谈论感受和体验是“没用的”,只急着解决自己的失眠问题,催我拿出方法来帮他。可我发现,他喜欢我一遍遍问他“你感受到了什么”,听到后总会笑一下,哪怕他只会回答“我不知道”“我什么都没有感受到”。这是因为,他被父母保护得太好了,家境优渥、衣食无忧、人生顺遂,对于美好事物的体验已经麻木了。而我的提问,刺激他重新审视内在体验这部分,麻木感有所松动。在父母的期待下,他对自己要求很高,总是把“我应该”挂在嘴边,不停催自己快点“向上走”。 但内心深处,他体会不到“向上走”有多美妙,所以只能认识到“我应该是完美的”,但体验不到“我正在越来越好”。认知层面的“向上走”就像一条机械僵硬的任务,孩子知道要去做这个任务,但不喜欢、不情愿、不确定……于是越做越内耗不安、痛苦焦虑。失眠、犯懒、拖延、抑郁、抗压力差、读不进去书、注意力不集中……诸多心理问题,其实都是因为这一点。如何让孩子体验到“向上走”的美妙?“江浙沪有钱人家的孩子”,让一些人觉得“向上走”的通道被堵死了,本来就焦虑于内卷,现在更焦虑了。但对另一些人来说,别人过得如何,跟他们没有多大关系,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追求一种美好的体验。那句流芳千古的哲学名言“我思故我在”,其实就是在说:我体验感受到了,我就有一种‘活得很好’的满足感。既然我活得很好,我的存在是好的,自卑感就不会带来痛苦,而会变成一种超越别人的动力,让我向上走,从‘好’变得“更好”。内心被这些体验“撬动”的孩子,才会主动、积极地去“撬动”这个世界。那么,我们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如此丰盛的体验呢?首先,比起用“对错”来要求孩子,更关注用“感受好坏”来引导孩子。普通孩子接受的九年制义务教育,其实足够让他们拥有“向上走”的体验。音乐,让孩子的心声为之震颤;体育,带孩子与外界激烈碰撞;美术,使孩子尽情施展想象力。一些父母会计较孩子对音乐、体育、美术的热情到底对不对,但其实他们应该关注的是:孩子从这些科目里得到了怎样的感受,为什么他在其他科目里得不到这样的感受,卡在了哪里?该怎样改善?因为艺术的体验感非常强,甚至是很多普通孩子能得到的最好的机会,可以去体验各式各样的美妙感受。孩子的体验感好了,对整体的学习动力也是有好处的,比如不会因为某一刻成绩差就自暴自弃,更有信心克服其他科目。如果孩子不觉得学习总是很苦,有时也很美妙,不但在学校里会全力以赴,走上社会也会竭力实现自己。然后,父母活得真实一些。《深度关系》一书中说:“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,普遍非常真诚、热情、有洞察力、直来直去,这是他们在所擅长领域拿出真实自我。所谓真实自我,就是发自内心、带着体验和情绪情感的那个自我,而不仅仅是头脑层面的自我。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真实。真实意味着他们的真实自我,与他们所投入的领域建立了深度关系,于是有了非凡的成果……生命是用来体验的,真要活好自己,就要拿出真实的肉身和真我,去和世界碰撞。碰撞很深的人,会有一种骄傲的坦荡和深厚的谦虚。中年人的生活总是充满各种无奈,没办法好好爱自己,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对自己好一点,焦虑时坦然一些:对,我焦虑了,我想休息,我不想管了。放下那些“可我不能不管啊”的忧虑,专心滋养内在——我能做些什么让自己焦虑更少、体验更好?我是不是该去旅个游、换个发型调整一下心情?如果你能创造源源不断的美妙体验,生活幸福水平其实不比富豪差。因为幸福指数高低不取决于财富,而是取决于创造美好体验感受的能力。即便心里有些焦虑自卑,好的体验都会把它转化为经营幸福的动力,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耳濡目染学会的。所以,这样的父母养出的孩子,虽然没有出生在罗马,但有能力做到条条大路通罗马,并且条条大路都很惬意、满足。孩子感受层面丰富一些,父母对自己真诚一些,比起“命好”,这才是让人一辈子都不会感到“饥饿”的精神食粮。点击图片,进入下单页高中群管家微信号: guanjia0040以上内容包含广告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